↑一名盲童高高举起手机录音,说想录下节目声音,回去播放给小伙伴
聋校的孩子们边看节目边摄像,把美好记录下来。
特殊孩子现场用手机录节目说要分享给小伙伴?12月1日8时40分左右,在龙城实验剧场里,来自聋校和盲校的孩子们陆续入座。距离演出开始还有一段时间,孩子们纷纷自己找起了乐子。由于很多聋校孩子没有语言能力,盲校孩子在陌生环境有些紧张,现场并没有太喧闹,但还是充满了热闹的气氛。
在聋人学校区域,除了打着手语“聊天”的,很多孩子们都拿着手机自拍,剪刀手、嘟嘴巴、仰角45°……孩子们三两成组,用手语“商量”着如何调试手机角度、做怎样的表情动作,有的孩子还准备了自拍杆。
↑拿着自拍神器,孩子们跟小丑志愿者合影
见到记者来拍照,孩子们都很开心,背挺得笔直,落落大方地摆好姿势。有些调皮的男孩揉着脸、张着嘴做鬼脸。虽然很多聋校孩子不能说话,但脸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
“啪”,一个小姑娘想和小伙伴们合影,拍了下旁边女孩,指了指同排小伙伴,右手大拇指往下按,做出拍照手势。旁边的女孩子们一个个往她身边凑了过来,一排七个女孩脑袋凑一起,她举着手机摆弄半天,却怎么也不能将所有人收进镜头。记者表示帮她们拍,小姑娘开心地点点头,扭头和小伙伴比划一起摆个什么造型。最后,女孩子们向同一方向歪着头、举着剪刀手定格了合影。
9时多,演出开始。演播厅的灯光暗下来,孩子们也安静下来,但各自手里的手机都没有闲着。聋校的几名孩子在演出中一直举着录像,“想回去给没来的同学看。”“我给爸爸妈妈看。”孩子打着手语告诉记者。盲校的孩子们虽然看不见表演,但他们“听演出”也非常兴奋。
一名盲童从节目开始后,一边认真倾听,一边高高地举着手机录音,他想把节目声音都收录进去,回去播放给小伙伴。
↑盲童学校的孩子表演快板《三打白骨精》
盲童快板3人颇有专业范儿只听声音以为六七人表演?“准备得咋样?”李靖和张建忠问。
“没问题,放心吧。”杜若伟回答。尽管一脸自信,他还是从怀里掏出一个精致的口袋,摸了摸里面的快板都在,才放心地坐好。
李靖、张建忠、杜若伟都是太原市盲童学校的学生。12月1日,他们和同学们一起来参加本报公益日活动,不过他们有任务在身——代表所有盲童在省话剧院的舞台上展示风采。
“以前,我们都是在学校给老师和同学表演,上这么大的舞台还是第一次。”张建忠说,得知要参加山西晚报的公益日活动,不仅可以到剧场欣赏儿童剧,还要上台表演节目,他们既兴奋又紧张。3个孩子商量很久,最终选择了他们最拿手的快板《三打白骨精》。于是,在平时的课余时间,3个人便凑在一起反复操练。“机会难得,不能丢人。”李靖强调。
本报公益日活动当天,该他们3个人上场了,本报志愿者搀扶着他们走到舞台中央。刚要开演,杜若伟手中的快板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全场鸦雀无声,观众们静静地等待着杜若伟捡起快板,再次开演。
“咣、咣……”清晰明快的快板声响起,“今天给大家说一段,说一段西游记里的三打白骨精!”李靖刚一张嘴,表情、语气、神情就像换了一个人。听到台下有观众鼓掌,3个孩子更加来了精神,快板在手中上下翻飞,一会儿扮演唐僧,一会儿扮演白骨精,一会儿扮演孙悟空……
你如果只听声音,还真以为是六七个人在台上演出。每次说到高潮,台下总会传来笑声,即便是听不到声音的聋孩子也会被他们的动作和表情吸引。
表演结束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怎么样,有没有曲艺家的范儿!”下场后,李靖自豪地说。
↑手语老师现场为孩子们翻译话剧
手语老师一个多小时不停地“手舞”为让聋孩看到完整演出?《小蝌蚪历险记》开演后,舞台的一角多了一束特殊的追光,它是为了台下多个聋人孩子特意增加的。在舞台演出中,追光一般不会用在非演员身上,但当时追光下站着的,是聋孩们的手语老师。
舞台上的《小蝌蚪历险记》经历着奇遇,舞台一角的老师用手语给聋孩们进行演绎:小蝌蚪玩耍开心,老师手势悠缓;小蝌蚪发现找不到妈妈着急,老师的表情急切;小蝌蚪困在渔网被救援,老师表情凝重、手势用力……一个多小时的话剧演出中,杨彩萍和边雪飞两位老师相互接力,不仅翻译了剧中台词,更将儿童剧的气氛通过手语带给孩子,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演出的精彩。
手语和正常语言表达有所不同,手语里没有副词,老师们在翻译时必须配合面部表情动作,才能让孩子们感受到词语的程度。比如一样东西“好吃”,有手语动作,但“特别好吃”,就必须让动作夸张起来,再加上口型,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此外,手语表达的顺序和正常表达也有所不同,翻译时会有几秒钟的延迟,但两位老师一直以最快的速度用手语翻译,尽量让孩子们跟上剧情的节奏。
杨彩萍和边雪飞是语文老师,接触的课文比较多,手语的词汇量也更丰富,所以这次活动特意请她们来做翻译。她们的表现不仅仅感染着聋孩们,也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大家都感受到了特教老师的不易,为她们的默默付出伸出了大拇指。
演出结束后,记者对两位老师说“辛苦了”,她们说看到孩子们高兴,她们觉得辛苦也是值得的。
↑“螃蟹爸爸”的扮演者王建华,左臂骨裂打着石膏,听说孩子们要来,坚持上场表演
“螃蟹爸爸”打着石膏坚持演出希望能给孩子们上课?当《小蝌蚪历险记》演出结束,当台下的盲、聋孩子把最真诚的掌声、最开心的笑容送给台上的每一位演员时,“螃蟹爸爸”(同时饰演“鲤鱼爸爸”)王建华终于松了一口气,豆大的汗珠从脸上簌簌而落,“胳膊可真疼,抬不起来了。”他的右手扶着僵硬的左臂,勉强地笑着。
年进入山西省话剧院的王建华,从艺已经整整十年,作为一名职业演员,他的演出经历不计其数,但这一场演出对他来说却是最特别的。3天前,他在一场户外卡丁车比赛中发生意外,致使左臂骨裂,当时他医院打上了石膏,而就在那天,他接到了剧院的演出通知……对于一场3天之后的演出、对于一台没有B角的演出,王建华深知这意味着什么,于是他想也没想便一口答应了:“我可以。”
就这样,王建华走进了化妆间,在一堆同事的帮助下才穿好戏服,但无论如何也戴不上左手的“螃蟹钳”;就这样,他走上了舞台,他的表演依旧松弛、搞笑,他依旧跳着、滚着,已经和“螃蟹爸爸”“鲤鱼爸爸”浑然一体。台下的观众并没有发现,那只一直举着的、僵直的左臂,原来是一只打着石膏的左臂,都以为这是螃蟹可爱的动作设计。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每次摇动手臂都是钻心的疼。
演出结束了,当看到孩子们兴奋的表情时,王建华突然觉得特别满足。他告诉记者:“这次的演出对我内心的冲击特别大。演出前我们才知道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进剧场看话剧。所以我们临时做了一些小调整,比如我故意放慢了语速,怕手语老师跟不上我们。”他还告诉记者,在演出中间换装的时候,演员们就开始讨论,希望有机会去特殊教育学校,给孩子义务上艺术课。
也许,这正是公益的力量!
↑《大山支教》由16位聋人舞蹈演员表演,感动了现场观众
聋人舞蹈在无声世界里跳“大山支教”感动观众?悠扬的音乐响起,在山西省话剧院的舞台上,伴随着变幻的彩色灯光,一群小姑娘走上台,她们为现场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支精彩的舞蹈——《大山支教》。红上衣,蓝裤子,胸前戴着红领巾,头上用红头绳扎出了两个“小揪揪”,小姑娘们的扮相青春又靓丽,脸上挂着灿烂的微笑。
不过,细心的观众也许会发现,在舞台下方两侧各站着一名老师,侧幕条处还有一位。她们背对观众,面朝舞蹈演员,跟随着音乐挥动着双臂,就像交响乐中的指挥家一样。台上的小姑娘一边表演,一边用余光看着这几位老师,根据她们的肢体动作调节舞蹈的节奏。原来,台上的16位演员,都是来自太原市聋人学校的学生,看起来无比精彩的舞蹈表演,对演员来说其实是无声的世界。虽然她们听不到声音,但是手语老师就是她们的“耳朵”,通过老师的动作来确定音乐的节奏。
这是一支在8月份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中获奖的舞蹈。从7月份开始,16位15岁的学生放弃了暑假休息时间回校排练,每天从早到晚,坚持了整整两个月。因为听不到音乐,舞蹈老师踩踏木地板,通过地板把震动传达给学生。“嘭、嘭、嘭”,有节奏的震动通过双脚传遍学生们的全身。“这些孩子们起步晚,基础差,就靠每天将近10个小时的训练来弥补差距。”太原市聋人学校带队老师赵静说:“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训练中最大的障碍就是节奏感,因为听不到音乐旋律,她们只能靠成百上千次对一个动作的重复,以形成一种心理节奏,才能够做到整齐统一。”
舞蹈《大山支教》讲的是一个山村学校有一位来自城里的支教老师,长久地相处,和学生们感情十分深厚。有一天,城里的母亲来了一封信,要求老师离开学校,回去结婚。孩子们十分不舍,努力挽留,最终老师还是留下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取材于我省的一位支教老师。之前有正常的孩子表演过,但是聋哑人表演还是第一次。”赵静说。
↑看到孩子们的精彩表演,场下观众竖起大拇指
当舞蹈演绎到孩子挽留老师时,台下的许多嘉宾和志愿者都流泪了,一位志愿者说:“太震撼了,除了舞蹈本身,还有孩子们的努力和老师的指挥,他们可是在无声的世界里跳舞啊。”
采写本报记者范璐王也赵琴冯戎见习记者姚杨
摄影本报记者马立明寇宁刘江钟清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看的好白癜风治疗哪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