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边,情暖涌泉”“快门刹那间,爱心亿万年”“共建家乡之音,汇聚游子之心”……在太原坞城路一座普通办公楼里,有一间武乡“家乡书屋”,墙上挂满了武乡县各村送来的锦旗,红彤彤的一片。锦旗上方还挂着一幅装裱好的全家福,“这张是在北良村拍的!是我们义务为村民拍全家福去的第一个村子。”书屋负责人杨斌青指着那张照片,兴奋地介绍。
环顾一周,各式各样的图书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一侧的书架上,足足占据了一面墙,宽敞明亮的房间里摆放着一张两米长的实木桌子,安静自在。杨斌青向山西晚报记者讲述起他的公益之路。
大年初一不在家只为给村民拍全家福
他的合作伙伴暴书红说,“杨斌青是一个走到哪,都对家乡念念不忘的人。”杨斌青出生于长治市武乡县蟠龙镇河不凌村,生活的不富裕,让他从小便懂得农村生活的艰难与不易。
参加工作后,他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参加志愿活动。年,在一次为平顺县的贫困儿童捐赠文具的志愿活动中,杨斌青深深地被孩子们的穷困生活所触动,儿时家乡的一幕幕场景不禁浮现在他的眼前。“我的老家更穷,那里的孩子也需要被关爱。”杨斌青坚定地说。从那时起,杨斌青便投身到家乡的公益事业中。
“给村民拍全家福纯属偶然!”杨斌青笑着说,他平时爱好摄影,每逢休息日便会约影友们一起去乡村采风,累了就在路过的村民家里歇歇脚,喝口水。去的村子多了,善于观察的他发现了一个有趣而又默契“统一”的现象:这些村民家里墙上挂的东西不“一般”——城市人的家里都挂些装饰字画,而村民家大多挂着孩子们的奖状和陈旧的全家福。而这些全家福大部分都没有相框,有的还是黑白的。甚至连拍照的时间点也差不多,都是在孩子结婚或者当兵时拍的照片。“因为只有那个时候的人最全,其他时间都外出务工了。”杨斌青边笑边无奈地说。
在与村民的攀谈中,杨斌青了解到,村民之所以不拍新的全家福,是因为村子里大都没有照相馆,想拍照必须要去镇上,最远的甚至要走40公里,很不方便。在和搞摄影的朋友们商量后,杨斌青就有了给村民们拍全家福的念头。那么,什么时候拍呢?年底,杨斌青去武乡北良村的一位朋友家做客,谈起了自己想给村民拍全家福,“当时那个朋友一听我这个想法就笑起来,说‘你这个全家福肯定拍不成!人都不全怎么拍?’”
杨斌青一听,心里开始发愁起来,“我当时已经准备放弃了。”他的朋友灵机一动,“这样吧,你大年初一来吧!过年人肯定是最全的时候!”于是,年大年初一,杨斌青便邀请了20多位爱好摄影的朋友一同前往北良村,给村民们拍摄全家福。
这一拍,往后的每个大年初一都成了杨斌青的“全家福”日。
最初的拍摄并非一帆风顺。“其实,一开始我们去和老百姓说给他们免费拍照,他们都不相信。”在被五六家村民拒绝后,满心沮丧的杨斌青在村里朋友的带领下来到一户只有两位老人在家的村民家,两位老人一听要免费给自己拍照,便急忙边摆手边说,“不拍不拍!怎么可能免费,都是骗人的!”朋友赶忙帮杨斌青解释,“大妈大爷,你们放心,要是他们要钱的话,我帮你们掏!”就这样,在朋友的协助下,杨斌青好不容易说服了两位老人。这下就等老人的女儿回来拍摄了,可谁知,女儿一进门便把杨斌青他们往门外推:“不拍不拍,谁爱拍谁拍,反正我们不拍!”啪的一声关上了门。“当时瞬间感觉心里拔凉拔凉的,心想怎么办个好事这么难呀!”杨斌青说着直摇头。正因为村民的这种抵触心理,才更加坚定了杨斌青想要把“全家福”这件事办好的决心,“越是不相信我们,我们越要做好!”在他的努力下,那天成功拍摄了6户。
正月十五当天,杨斌青去给村民们送洗好的照片,当村民拿到自家的全家福时,纷纷高兴地询问,“你们明年还来不来啦?”其中,甚至有一位老人双手紧握住杨斌青的手,满含热泪地道谢:“感谢党,感谢政府!”听到老人的这句话,杨斌青心头不禁一热,“这句话以前总在电视上听,没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一个普通人竟也能听到;更没想到我做的这么一件小事,竟能让他这么感激我。”
在全家福拍摄的过程中,杨斌青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其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被北良村村民称为“傻子”的年轻人。村里人告诉杨斌青,村里有个人是傻子,傻子会打人,千万不要给他拍照。但是,杨斌青和同伴安志伟商量后,还是决定过去看看。在杨斌青眼里,这个年轻人虽然有些“傻”,但是他却很懂礼貌,当杨斌青把洗好的照片拿给他看时,他认得照片上是他自己,便一边咿咿呀呀地嘟囔着,一边向杨斌青竖起大拇指,傻呵呵地笑着。看到年轻人开心的样子,杨斌青感慨道,“他不傻,他都懂……”
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