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细说起来,无论是本土的诸子百家,还是外来的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亚文化乃至欧洲文化等,都对中国历史有着虽然或隐或显,但都非常深刻的影响,然而,如果说哪种文化能在几千年里主导着历史的发展,影响着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的思想和生活,那无疑是儒家。
作为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种,儒家文化吸纳、整理和完善了先民对世界、社会、人生的认知,并将其理论化和体系化,塑造了两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且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成为中国人最高的道德准则。
文献佐证
惟神天挺英豪而号万人之敌,理涵麟史。以兴一国之图,酬德报功,烈侯嘉谥。逮于大宋,敕令灵魂,复统阴符之兵,剿灭蚩尤之怪,妖气既绝,旱虐随消,天降甘霖,池盈盐水,生民获利,国课充输。公快私忻,惟神是赖。尤冀佑皇图之永固,更希眷灵祚之悠长。
关羽儒家文化优秀践行者之一
一个中国人,哪怕他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或者是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隐逸侠客,即使他们内心更加服膺道教和佛教的学说,但只要和外界接触交往,他们便自觉不自觉地会服从儒家所规定的信条。而那些在历史上留下美名的人,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判定,他有绝大可能,是因为践行了儒家的行为规范。尤其是那些作为社会秩序维护者的文臣武将,“文正”“忠武”的谥号—产生于在儒家思想支配下的封谥制度—是他们生命的最高追求。
两千年来,儒家文化优秀的践行者有许多,而我省运城人关羽,无疑是其中最优秀的之一,甚至可以说,关羽,是儒家文化一个完美的象征。
现在我们说的关羽,已经非常复杂,必须在多个层面去了解他。关羽,他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是三国时期一名勇武有谋的武将,号“万人敌”;也是虚构的小说人物,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最为出彩的角色之一,毛宗岗称之为“义绝”;他是国家祭祀大典中,和“文圣”孔子并列的“武圣”,是儒家最为推崇的典范,也是佛教和道教的护法神,且都给予了最高的礼遇,佛教称之为伽蓝菩萨、盖天古佛,道教说是“三界伏魔大帝”,乃至下任的最高神灵;同时他在民间信俗中,是商人、帮会分子、剃头匠、描金师傅、豆腐商贩、盐贩等共同的行业保护神或祖师爷……
就由人而神而圣的传奇经历和信众的广泛与普遍来说,历史上,再没有一个人能和关羽比肩。
江湖和庙堂都很青睐关羽
当然,考诸史实,我们也会知道,关羽的神圣之路,是从宋末开始的,而在明清达到顶峰,表明上赖于历朝历代皇帝的加封,根本上则是由于关羽在民众中的巨大影响力—早在《三国演义》成书前几百年,三国故事就已经在民间流行,关羽忠义、信义、侠义的形象已经有很高的认可度,在宋人张宋《明道杂志》中曾说“京师有富家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所以儒家思想控制下的朝堂必须将这样的人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而宗教,因为统治者和民间的双重认可,才愿意将这样的人请进殿堂,为自己的教派招揽更多的信徒。总而言之,是民间推出了关羽,朝堂则主动地选择了关羽作为代言人。
官方和民间的价值取向总是略有区别,统治者为何乐于接受关羽呢?三国时期,猛将如云,从个人武功到职位成就,不输于关羽的不下六七人,吕布、张飞、赵云、马超等人,在民间也有着莫大的影响。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关羽?在关羽身上,统治者看到了什么?
关羽的仁义礼智信流传千古
略过演义和传说,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关羽。
关羽生于“河东解”,即今天的运城市解州镇,少时杀人亡命,奔到涿郡(河北涿州市),结识了刘备和张飞,“恩若兄弟”,成为刘备最主要的属下。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关羽被封为“假节钺、前将军”,位次在诸将之上。关羽也是刘备集团少有的具各方面才能的大将,所以作为刘备的代表或者说是替身(即“假节钺”之意),负责荆州地区的防务。后来在北伐曹操过程中,遭到蜀汉盟友孙权的背叛,且被孙权大将吕蒙擒杀。但这无损于他的威名,在当时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评价那些勇猛的武将,总是说“类于关张”。
作为一个人,关羽有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史书中说是“刚而自矜”—他的败亡和这个缺陷有很大关系—简言之是个很骄傲的人,但他的优点也很突出,而这些优点最终导致他走上神圣之路。
关羽仁厚,虽然“骄矜士大夫”但却“善待卒伍”,及到败亡之时,听任士卒解甲离去,跟随他的只有十余骑;关羽忠义,三国乱世,有才能的人都认同“良禽择木而栖”,东投西奔,并非是不道德的事,但关羽自从跟随刘备,从此再无二心。一生之中,既尽了君臣之义,也尽了兄弟之义;关羽守礼,跟随刘备之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而当时刘备的实力还很弱小;关羽智慧,是勇将,也是智将,水淹七军,阵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都起了迁都以避锋芒之念;关羽诚信,他曾为曹操所擒,但并不归顺,言之在前,说要在报答曹操后即去找刘备,后来果然在万马从中斩杀了袁绍大将颜良后离去。
仁、义、礼、智、信,所谓五常,是儒家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元素,是中国人伦理的最高法则,这一切都在关羽身上得到完整体现,怎么能不被主流社会所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