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青长冒死取回的机密文件箱
苏煜尧、张诚龙整理
在不久前的一次采访中,我们有幸见到了军事科学院著名教授罗援将军。在谈到这次抗战老物品影像和故事征集活动时,罗教授主动为我们拿出了一只伤痕累累的旧箱子,并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父亲罗青长冒死抢救机密文件的动人故事……
年11月,在延安中央组织部工作的罗青长被派往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他的公开身份是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林伯渠的机要秘书,同时兼任“西办”的党支部书记,参加秘密情报领导工作。当时西安情报组织的机密文件,都保存在一个文件箱里,寄存在一名地下党员家里。
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公开反共,在“白色恐怖”势力的巨大压力下,负责保管机密文件箱的地下党员思想发生动摇,担心箱子被国民党搜到会招来灭门之灾,催促罗青长尽快把文件箱取走。
形势瞬息万变,危险迫在眉睫。一旦箱子里的机密文件落入敌手,不仅罗青长有生命危险,更会暴露我党苦心经营的地下组织,给革命事业造成巨大损失。经请示上级后,罗青长决定冒险取回文件箱。
这时西安全城开始戒严,满街的国民党军队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甚至连小学生背的书包都要搜查。费尽周折拿到箱子的罗青长等不到前来接头的联络员,只能冒着生命危险乔装闯关。他把装有机密文件的箱子压在了一辆黄包车的座位底下,穿上仅有的一身国民党军官制服,一路骗关过卡,巧妙的躲过了重重盘查。在经过八路军办事处门口的时候,罗青长一个箭步跳下来,拎着文件箱就跑了进去,终于化险为夷,完成了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久后,在组织的安排下,罗青长择机将文件箱安全送回延安,里面保存的重要情报和秘密文件对后来抗日战争中我党我军的战略决策部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沂蒙抗战石头地雷图中物品是抗战时期沂临县三区红石崮民兵队长高成三和民兵董明修研制的石头地雷,上面刻有“大西瓜一见敌人就开花”字样。这种石雷在年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反扫荡”战斗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石头大西瓜,一见敌人就开花
摄影并撰文/董士君李佳霖整理
引子:
年9月,驻山东日军集中5万兵力,在第12军司令官土桥一次中将的指挥下,企图封锁临沂、沂水、蒙阴三角地带,以多路、多梯队分进合击,形成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铁壁合围”。在武器装备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沂蒙民兵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自制石雷阻击日军,配合八路军粉碎了敌人的“扫荡”计划,“石头开花”的故事也成为了沂蒙抗战史上一段精彩的传奇。
故事:
“鬼子要对咱们沂蒙山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区里要求咱们民兵配合八路军主力进行阻击,大伙可不能当孬种,一定要让小鬼子尝尝咱们的历害!”年深秋的一天,沂临县三区红石崮民兵队长高成三急火火地从区里赶回来,立刻召集队伍传达上级指示。
“队长,俺有话说”民兵李山噌的跳了起来“打鬼子咱们谁也不当缩头乌龟,可你瞅瞅,咱们八十多个人,只有不到二十条土枪,剩下的不是大刀就是红缨枪,连颗手榴弹都没有,你说这仗怎么打?”
“你不是说这次区里会给咱们一些武器吗?”副队长尹庆元问道。
高成三把放在桌子上的布搭子提起来,小心翼翼地掏出了几颗手榴弹,两颗铁地雷。
“就这么点!不到一袋烟的功夫就用完了,区里也太吝惜了吧!”大家失望的眼光跌落到这堆铁家伙上,纷纷抱怨起来。
“嫌少不要紧,自己动手造!”高成三话锋一转,“区长说了,咱们根据地兵工厂制造的武器要优先保证主力部队,游击队和民兵要自己想办法。今天的会就是请大伙想一想,怎么解决武器的问题。”顿时,满院子的人都安静了下来,苦思冥想着自制武器的妙招良计。
“你看,它们两个是不是差不多?”年近五十的老石匠董明修捧起一个铁地雷仔细看了看,便拿来一个石头蒜臼子放在旁边。高成三眼里一下子放出了光,“大叔的意思是用石头来造炸雷!”
“对!咱这山里最不缺的就是石头,村里人又都会打石,用石头打造地雷壳不是最好的办法吗?”话音刚落,董明修就搬来一块大青石,拿起铁锤和錾子凿打了起来。不到一顿饭的功夫,一颗像模像样的石头地雷就做了出来。董明修还意犹未尽地在石头地雷上刻出了一行字:大西瓜一见敌人就开花!
短短几天之后,一百多个石头地雷就埋在了敌人进山的必经之路上,扫荡沂蒙山区的一支敌军刚踏进这片雷区,石头地雷就接连怒放,炸的鬼子人仰马翻,抱头鼠窜。
经此一役,石头地雷很快在沂蒙山根据地流传推广。这种石造地雷不仅威力惊人,而且还让日军的探测设备无计可施,成为了鬼子“扫荡”途中的梦魇。反“扫荡”战斗胜利后,红石崮村民兵队长高成三和民兵董明修被沂临县民主政府授予“爆破英雄”称号。
抗日先驱王道三的大衣图中物品是抗战时期彭德怀送给王道三的军大衣,这件军大衣陪伴王道三度过了整个战争年代。
彭德怀赠与抗日先驱王道三的大衣
王道三之女王华供稿苏煜尧整理
年2月,中央派红二十八军东渡黄河,以便与红二十五军在晋中会师,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上级要求七天内将五条渡船造好,这项艰巨的任务被交予了时任神府特区北县县委书记的王道三。时值寒冬,王道三每天穿着他唯一一身打满补丁的棉袄棉裤,带领工作人员察看地形、走访群众,时常冻得两手插在袖筒子里,嘴唇青紫。面对极度匮乏的资源和艰苦恶劣的环境,王道三用自己的革命热情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不分白天黑夜,带领骨干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到处征集工匠、木材及船钉,许多老百姓主动把自己家的板材送到了工地,有的老乡没有木材就把自家的门板送来。更有一位八旬老人拉着王道三的手说:“红军渡河抗日是为咱老百姓,这是我存了多年的棺材板,你们拿去用吧。”类似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六天半后,五条崭新的大船整齐的排列在滚滚黄河河滩上,圆满完成任务的王道三受到了时任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政委宋任穷的高度赞扬。
王道三随红军顺利渡河后,他带领群众昼夜造船的故事感动了总司令彭德怀和政委毛泽东,彭老总特意把自己的大衣送给了王道三。中央首长无微不至的关怀激励着王道三继续投身革命事业,历任师民运科科长、大青山骑兵纵队四团政委等职,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本抗战期间的军事读物▲图1:《中国的空军》七卷五期封面
▲图2:《我随B-25扫荡鄂北敌》第一页
▲图3: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欢迎冯玉祥、老舍合影留念。前坐者为外公,身后为冯玉祥,冯右为老舍
▲图4:外公用过的美军航空兵笔记本封面
开轰炸机的“随军记者”——厉歌天
蒲元耿小乔
出版于年5月的七卷五期《中国的空军》(图片1),不过是抗战期间一本普通的军事读物。然而,这本杂志之于我们,却是那样的特殊:它记载了外公驾驶美制B-25中型轰炸机空袭日军的非凡经历!
这一期《中国的空军》第页至页,是外公厉歌天发表的文章《我随B-25轰炸机扫荡鄂北敌》(图片2):年4月7日,外公作为中美空军混合团第1轰炸机大队随军记者,和驾驶员董世良、领航员申铭钧驾驶1架B-25,与美军驾驶员Capt.Homiiton、中国领航员朱世权及美军随军记者McLemore.J.B乘坐的另一架B-25,以两机编队形式轰炸鄂北日军。由于地面情报误差的缘故,尽管此次出击搜索了宜城、汉水、南漳河等大片区域,但只摧毁了日军在南漳城的部分军用物资,没有取得外公盼望的战果,令他颇感遗憾……
当70年后我们再次翻动这些泛黄的纸页,默默的诵读这一行行朴实而生动的文字,就如同亲眼目睹着空军战士的喜怒哀乐,就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山河破碎而又铁血抗争的岁月。
年,外公从开封地区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与其他13名同乡一起考入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第七期,师从后来日后空战名将的毛瀛初教官。年8月12日,淞沪会战爆发前一天,航校奉命撤退,在烽火硝烟之中,担任领队的外公率领大批同学辗转抵达昆明。年底,外公被派至位于成都太平寺机场的空军军士学校担任飞行教官,培育着一批批中国飞将,在这座著名二战空军基地上空留下了自己矫健的身影。
谁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打断了这一切。年秋日某夜,外公急患肺部大血管破裂,吐血不止,虽经紧急抢救堪堪保住了性命,但完全失去飞行资格,在医院一住就是五年多。不过,这段日子却成就了他的一段文艺抗战传奇。
外公喜欢写作,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便在《新新新报》副刊发表过空军抗战的文章。养病的日子时间充裕,他又先后结识了萧军、老舍、朱自清、叶圣陶、巴金等文坛朋友,后来还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此间,外公负责协会会刊《笔阵》,刊载了大量抗战作品;他自己也发表了《爆破》、《红马驹》、《信》等数十篇烩炙人口的反映抗战救亡主题的文章。
年冯玉祥将军、老舍先生来蓉访问与协会同仁合影,外公素有飞行员不拘一格的品性,便顺势坐在冯将军身前,留下了珍贵的影像,也成为他这一阶段文艺报国的最佳注脚(图片3)。
军人的天地在战场!年3月,身体终于完全康复的外公主动要求进入一线作战部队,经航空委员会主任周至柔将军特批,他来到驻川东梁山的中美空军混合团(ChineseAmericanCompositeWing,CACW)第1轰炸机大队。由于初来乍到暂无编制,又长于写作,战友们便都称他“随军记者”。
中美空军混合团组建于年11月,隶属中国空军序列,由飞虎将军陈纳德负责指挥,先后参加常德、桂柳、豫北、湘西等重要会战,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在这里,外公和中美战友并肩完成了多次轰炸任务,发表了本文开头提到的《我随B-25轰炸机扫荡鄂北敌》及《我随机袭豫南》、《我们怎样轰炸开封》等3篇文章。也同样在这里,外公收到了一件来自盟军的礼物——美军航空兵笔记本(图4)。封面中战士衣领上的U.S字样显示着他的国籍,而他头戴的船形帽则是二战美军航空兵的标志性装备。
最令外公意外的是,年4月7日那次轰炸鄂北日军的任务,居然还带来了一次53年后的美国来访。原来,那天出发前,驾驶员董世良曾向美国随军记者McLemore.J.B介绍外公也是随军记者,起飞后董世良有事到后舱,外公便开始驾机飞行。这一切把McLemore.J.B看呆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的中国同行还有驾驶轰炸机的本事。任务结束后,McLemore.J.B把他亲眼所见的“中国随军记者”驾驶B-25对日作战的奇观,写进了《战地纪实》,并发表在美国报纸的战地新闻中。
53年后的年,美国军事史电视机构制作人杰佛伟?葛林发现了这个线索,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西安,辗转找到外公,聆听了老兵穿越历史的回忆,并在一部专题片中讲述了这个精彩的故事。
在追寻外公抗战足迹的历程中,我们了解到,他们中央航空学校第七期同学人中,有33人在抗战中血洒长空、为国捐躯!因此,我们愿把这篇文字,献给所有在抗战中为祖国做出过贡献的中国飞行员,你们全都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缴获的日军武器装备▲缴获日军的防毒面具(师纪念馆)
▲涉县师纪念馆
▲战前动员(师纪念馆)
我所知道的响堂铺伏击战
张宜步之子张培舟讲述刘瑞岩整理
年3月下旬,八路军第师查明日军在邯(郸)长(治)公路上运输频繁,为破坏日军的交通运输线,师决定在涉县响堂铺一带设伏歼灭日军运输队,切断敌人的运输线。响堂铺伏击战,是我父亲经历过的八路军攻敌不备的典型战例,由第师副师长徐向前指挥,八路军第师集结了3个主力团参加战斗。
当时的作战部署是以第旅第团和第旅团为主力,在邯长大道以北的后宽漳至杨家山一带设伏,由第旅第团主力集结在第团右后方的马家拐作为预备队,形成两面夹击之势伏击日军。
当时,我父亲是第团技术书记,负责在战前进行思想动员和战前教育。由于当时我军指战员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从来没有见过汽车,对汽车的性能更是无从了解。所以,团首长要求,战前教育主要就是教战士们如何打敌人的军车。我父亲在参军前读过几年私塾,很快就理解了教员说的汽车特点,并总结出了打敌人汽车的战斗要领:一是消灭汽车上的掩护部队,使敌人失去主要的火力点;二是打敌人的汽车驾驶员,没有驾驶员汽车就会四处乱撞;三是打敌人汽车的油箱和车轮胎,打着了油箱,汽车就会起火燃烧,打爆了轮胎,汽车就跑不了。这些战斗要领,在部队中迅速传开,在战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3月30日晚,部队在寒气逼人的夜幕下埋伏了整整一晚。第二天8点多钟,敌军汽车果然进入了伏击圈,这是日军第14师团下的一支精锐部队,由多辆辎重车组成。战斗打响后,团将士们的步枪、机关枪、迫击炮一起怒吼,猝不及防的日军毫无还手之力,伤亡惨重。此役八路军共歼敌余人,击毁敌军汽车辆,缴获了许多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战后,团受到第师的嘉奖和表扬。直到年,徐向前元帅还满怀豪情,以《响堂铺之战兼贺抗战胜利40周年》为题,写下了光辉的诗篇:
巍巍太行起狼烟,黎涉路隘隐弓弦。
龙腾虎跃杀声震,狼奔豕突敌胆寒。
扑灭火龙吞残虏,动地军歌唱凯旋。
弹指一去四十载,喜看春意在人间。
缴获的日本军刀▲活捉第一个日本兵
在林彪的指挥下参加平型关战役
陈士榘
在林彪的指挥下参加平型关战役
西安事变以后,国共两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陕北的红军被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
八路军下辖三个师:一一五师、一二O师和一二九师。一一五师以红军第一方面军和十五军团为主力改编而成,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一二O师基本由二方面军改编而成,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政治委员关向应;一二九师以红四方面军为主改编而成,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治委员张浩(四个月后被免职,由邓小平接任)。
一一五师下辖两个旅即陈光为旅长的旅和徐海东为旅长的旅,我被编到了一一五师旅,担任旅参谋长一职。部队改编完成后,立即举行了誓师大会,随后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第一线。一一五师在开赴山西北部的雁门关一带后,准备与日寇进行一次大规模战斗。正巧遇上日军板垣师团向山西平型关一带进发,目的是夺取太原。师长林彪当即决定实施平型关战役。
一一五师以一个团加一个骑兵营的兵力在灵丘、涞源、广灵之间设防,以牵制敌人。另外以师主力部队共三个团于年9月24日深夜冒雨设伏在平型关公路一侧的山地上,待机歼敌。
25日清晨,日军板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的主力进入设伏地区狭长的公路内。一一五师三个团同时发起冲锋,上百只冲锋号惊天震地,几千条枪同时向敌群开火。
日军很顽强,虽受到猝不及防的攻击,但仍然趴在汽车轮子下拚死作战。一一五师从未遇到过如此顽强的部队,师长林彪下令进行白刃战,八路军冲下山去,与日军一个一个阵地的争夺。
经过一天的激战,厮杀声终于停息了。清理战场发现,歼敌一千余人,击毁汽车一百多辆,还有数不清的枪支弹药及军用品。但十分奇怪的是,我军居然没有抓到一个活着的俘虏兵。日军的许多伤兵在我们抓到他们之前都自残了,有的是相互自残,有的是自己用刺刀扎向了自己的肚子。
面对血淋淋的场面,我们的战士都很惊骇,觉得这哪里像人呀,简直是野兽一般!师长林彪在战后总结的《平型关战斗经验》中曾指出:“日本兵至死不肯缴枪,一来因日本之武士道的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时也因他们对中国军民太残暴,恐怕中国人报复。”
我抓到了抗战以来第一个日军俘虏兵
其实不光是平型关战役,在抗日战争开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包括在国民党军队发起的诸多对日作战中,不计其数的日军士兵战死,但无一人被俘。
为了抓到一个俘虏,中国军队许多官兵为此付出了代价。有一位营长背起一个半死不活的日本伤兵,准备送往急救站,半路上伤兵稍稍缓过劲来,一口咬掉了营长的耳朵只好将其击毙。还有一位通信员在收电话线时,发现汽车底下躺着一个日本伤兵,受了重伤,呻吟不止。通信员掏出纱布准备为他裹伤,那伤兵却扬手一刀刺进了通信员的腹部,由此可见日军的顽抗到了何等的地步。
平型关大捷后,师一分为二。林彪率主力南下支援娘子关方面友军,聂荣臻则率领师独立团、骑兵营、旅的2个连留下开辟晋察冀根据地。
此时,日军第20师团已突破晋东门户娘子关,并于11月4日拂晓由平定直扑榆次,企图直下太原,以解陷入忻口的板垣师团之围。
在林彪的部署下,师在昔阳县西广阳地区为日军20师团设下了伏击圈。这时师的全部人马只有陈光和我率领的旅的两个团(缺6个连)共0兵力。具体分工是:团由旅长陈光和团长杨得志带领,负责堵截;团由旅参谋长陈士榘指挥,负责歼灭伏击圈内日军。
我军从拂晓一直等到下午3时,待其大部人马通过后,对其后续辎重部队发起了攻击。
我指挥团从两侧的高山不断向狭长的谷底投弹射击。日军辎重部队的骡马受惊后乱蹦乱跳,将大车拉得东倒西歪。在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的时候,我果断地命令司号员吹响了冲锋号,指战员们如猛虎下山,迅速冲向公路将敌人切成数段,进行近距离格斗。刹那间,呐喊声、刺刀的碰撞声响彻了整个山谷。
这些日军的抵抗不是那么顽强,比平型关的日军弱了很多。我于是产生了抓俘虏的念头。正在这时,有一伙惊慌失措的日军逃到公路北面的一个洼地。我转身将警卫排长唤来,指着洼地说:“你带两个班冲下去,抓几个俘虏!”警卫排长一挥手:“一班、二班跟我来!”
我从望远镜里目送警卫排朝洼地扑去,心里暗暗高兴。对这些战士们充满了信心,因为这可都是旅长陈光从部队中一个一个挑选出来的,不仅体格健壮,而且作战勇敢。但是在一阵激烈的枪声过后,警卫排很快就回来了,缴了不少三八大盖,却没抓着一个俘虏。排长气呼呼地说:“他们受武士道精神毒害太深,顽固不化,只好把他们消灭了!”听后我心里多少有些失望。
当夜幕降临时,战斗已基本结束,团共歼敌人以上,在向林彪汇报了战况后,我让团长李天佑将指挥所移进了广阳镇。此时,镇内还有不少残敌在负隅顽抗。当我进入镇子听到零星的枪声后,又一次激起了抓俘虏的强烈愿望。于是顺着枪声来到了一个小院门口,看到已有不少战士将院子团团围住,一个战士正准备向院子里投手榴弹。
“慢着!”我连忙制止,“有多少鬼子?”“报告参谋长,就一个,钻进了院子,老朝我们打枪。”
我一拍大腿,将手枪拔出:“那还不抓活的,扔什么手榴弹?”于是侧身闪进院门,师侦察科长苏静也跟了进去。只听一声枪响,子弹打在门框上溅起一串火星。我闪身猫腰悄悄摸到窗口旁边,用刚刚学会的日语喊道:“缴枪不杀,宽待日本俘虏!”
这时院外的战士们也都跟着用刚学会的日语喊话,那名日军又胡乱放了两枪作为回答。我耐着性子隔着窗户,尽量用温和的口气喊了几遍。忽然“明白明白的……”屋里传来生硬的中国话,那声音充满了恐惧。
这令我一阵惊喜,小鬼子听明白了这下子可有戏啦,可等了老半天却仍不见屋里有任何动静,忍不住一脚踹开房门,借着月光一眼就瞧见了伸出的明晃晃的刺刀,战场上瞬息万变我迅速出手抓住枪管用力一拖,鬼子吓得尖叫一声,连忙松手。枪被我夺了下来!持枪进屋一看,我身高马大身材魁梧,面对这个日军高出许多,心理上给了鬼子一种震慑。
原来小鬼子缩在墙角一个粮食筐后,粮食把他的身子挤得动弹不得,加上紧张害怕孤身一人抵抗挣扎了半天,汗水把军衣都浸透了。我跨上前去一把揪住他费了好大劲才将那名日军硬拖了出来。小日本腰上挎着军刀居然还是一名官佐,只见他吓得浑身发抖,汗珠从额头上淌下来,将我的军衣也浸湿了一大片。明亮的月光从门窗射进来,照在日本军苍白失色的脸上,别看鬼子没了枪可双手仍死死握着军刀不放,并称刀是日本天皇所授不能交。我定睛一看,既对这些杀人如麻的鬼子兵无比愤恨,也对他终于露出的色厉内荏感到好笑,用枪指着他毫不客气的伸手一把就夺下他的军刀!威严的告诉他:你现在是我的俘虏,必须交出所有武器!这时苏静等人冲进屋里,见状兴奋地大叫起来:“陈参谋长抓住俘虏了!”。
陈参谋长一夺长枪二夺军刀亲手活捉日本军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镇子,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跑来看,因为这是八路军捉到的第一个日本俘虏,当时在一一五师引起了轰动,连师长林彪都带着警卫员过来了。经审讯,这名俘虏是日军第20师团第79联队辎重兵军曹加膝幸夫。缴获的日本军刀也一直被我珍藏在身边,如今放在有关纪念馆陈列展出。
来源:军报记者
白巅疯青少年白癜风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