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夏,县文化馆又推出了一张文学小报——《古陶城》。主编为郭正一、李兵文,总审把关者为文化局副局长梁培卿,报名由李有华题写。当时我已昭雪回到王郭中学工作,一边教书,且承担着全校教务处繁重的工作。我经常进城去进修校、教育局、新华书店办事,总要挤出一些时间去文化馆转一转,了解一些文化事业的动态,与新老朋友拉一些平遥文化方面的话题,总想帮助他们做点事。正好郭正一、李兵文创办《古陶城报》,我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积极参与组稿、投稿、编辑工作,帮助他们设计版面、征订发行。有一段时间郭正一生病、李兵文有其他事情,由我和巩致平负责编排了两期。我积极发动王郭中学、平遥二中师生们投稿、订阅,成为我的一项重要的业余工作。在我的鼓动下,王郭中学投稿、订阅蔚然成风,有力地促进了同学们写作水平的提高,不少优秀作文在我的推荐下在该报上刊登,由钢笔字变成铅字无疑对学生们是一个良好的促进。净化村刘怀德的《别了野菜》神情并茂、朴实清新,热情歌颂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告别了温饱不足的苦难生活,迎来了安居乐业的新时代,受到了文化馆和师生们的一致好评。该报征订与采用率名列五个县直中学之首,我本人的《蚊子告状》、《徐黑则的故事》等文章也接连登载。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骑上自行车积极主动帮助推销。以后又增添了一中、二中名师辅导学习、专对高考的实用栏目,受到师生们的肯定,发行量大增。通过《古陶城》这座桥梁我与文化界新老朋友的关系拉近了,也推出了一些学生新苗。虽然付出了不少心血,经济上没有得到什么,但乐在其中。这张小报倾注了主编郭正一、李兵文、文化局长张建汉、副局长梁培卿、文学主席巩致平和我等人大量的心血。当时积极投者稿有梁培卿、巩致平、裴梅琴、高培民、梁效贤、武润锦、梁步进、刘志超、刘新民、任劳、王东光等人。我和巩致平参与组稿、编辑、征订、发行,当然我们自己也都投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张小报办得有声有色,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报纸散发到北京、天津、上海、四川、甘肃、西藏等地平遥籍人及与平遥有联系的文化人手中。不少外地文人踊跃投稿,平遥的文化创作在晋中市名列前茅。成为了广大读者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后来由小报发展成为刊物,李有华设计了封面,并通过登载广告筹集了一些经费,文化局局长张健汉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亲自骑上摩托车上山下乡深入24个乡镇发行。大家准备大干一场。有一次上面刊登了阴XX讽刺官僚主义的一篇小小说,李兵文编写了“平遥十大怪”,如新修的马路又刨开,坐上小车做买卖,好货都在后门卖、马路上打场把粮晒……一些人对号入座,宣传部的个别人对文化馆责难,要求今后发稿件报部里审查。幸亏文化馆书记雷秀忠顶的硬,与他们辩理:“报上所写的都是事实,我买好烟就是走后门才能买到的。”梁培卿副局长讲了文责自负的原则,编撰人员才没有受到批评和传唤。年由于地区文化局不再对文化馆下拔经费,县财政又困难,文化局经费不足,《古陶城》发行了43期报纸、3期杂志便被迫停刊了,我们感到很遗憾!
郝生英
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白癜风能根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