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天津沈阳道的历史,要先说到民国时代,离沈阳道不远的劝业场和天祥商场,那里除了剧场、戏楼、茶馆之外,还有很多字画店、装裱店、古玩店、杂项店。同样距沈阳道不足两公里的鞍山道与山西路交口处的张园“大罗天”,就是天津古玩店最密集的地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要想买卖旧物,要去国营的委托店。全天津最大的委托店在滨江道,一楼一进门,柜台里是照相机和手表,侧边是字画、扇子,二楼卖皮货、家具,各种家庭旧货都有。上世纪80年代的沈阳道,设立了“居民旧物调剂市场”,很多人把家里用不着的衣服、手套、暖瓶拿来以物易物。很快古玩摊主看聚集了过来,从钱币、印章、玉器等小杂项开始,古玩生意慢慢在沈阳道扎了根儿。一开始没有门脸儿,高级点儿的用四根竹竿搭个棚子,一张桌子摆上东西;更多的是“包袱斋”,一块包袱皮儿往地上一铺,摆几本书、两件瓷器、一块表,就是一个地摊儿。不过,那才真是收藏家的乐园,身上带几百块钱,就能在沈阳道随便买东西,街面儿上见不着假货,摆出来的都是老东西,够不上年代的连看都不看。沈阳道的市场为嘛要在周四开?这和天津周边古玩市场的开始时间有直接关系。北京潘家园是周末市场,天津周围地区的新兴市场则在周一到周三之间开市,所以沈阳道慢慢就固定在周四。前来卖古物的外地商贩都提前住在周边的小旅馆里,北京人周三晚上就来了,有些老买家,早在开市之前就会去小旅馆里先淘一批货,生怕漏了好货。“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喜欢跑旧货市场,甚至跑到天津,看家具,看葫芦,看花鸟鱼虫,看古董玩器。他是沈阳道的常客,出于对明式家具的喜欢,他喜欢在沈阳道的老摊主那看看老家具。二十多年前,天津沈阳道一位玩家,打晋中弄回一辆马车,榉木带篷,车身玲珑,车把车边包以白铜,上有簪花。冯骥才先生听闻,立刻打电话给近处的朋友:“不管什么价,按住,半小时就到。”这段故事,后来被沈阳道的人们传得绘声绘色。名人收货,卖家手辣,二人遂以元买下,这在当时是一笔巨资,轰动整条街。二十多年前,马未都先生常来沈阳道淘宝。用他自己的话说,满地的各类古董像勾魂一样勾着他去。现在马未都先生的观复博物馆里展出的不少明式老家具,都是来自沈阳道。那时候“地摊儿上都有卖官窑的”,有一次,马未都先生看到有人拿出了明永乐年间的青花砖,一问元,当时就买下了。据他说,这块砖现在怎么也得值个十万八万的。上世纪80年代,两三百元能买个官窑的盘子,到了元是一大关了;几百块钱能买一个黄花梨的家具。那时候根本没人认识老家具的材质,老家具在旧货店里堆得小山一样高,你眼光好,就钻进满是灰尘的仓库里去挑吧。店里的老师傅也不一定搞得清,统称硬木家具,几十元一件。这段疯狂的交易期被收藏界称为“八五狂潮”。收藏古董的经历,有捡漏儿,就有错过。早年间,马未都曾在沈阳道与一件成化年制瓷器失之交臂。有一次,马未都在沈阳道,碰到一熟人,抱着一个小罐跑过来:“马先生,您给我瞧瞧,这东西花元买的,我实在闹不明白,是什么啊?”马未都一看这是个成化官窑的青花小罐,画得非常淡。然后马未都问那人:“要不加点儿钱,你卖给我?”那人说:“那不行,那不行。”就把东西拿走了。10年后马未都又碰到那人了。问:“你那小罐还在吗?”他说:“哎呀,让我贪图小利给卖了,我卖了30万。”马未都说,如果那个小罐子搁到今天,大概能值0万元。那时马未都是沈阳道的常客。他说,天津是土洋结合最好的城市,受商埠文化的影响,天津人做生意和气。按说沈阳道是个生意场所,人员又杂,难免引发些个冲突,但客客气气的天津人总能一笑泯恩仇。每当讨价还价不成的时候,天津卖主最爱撂的底牌是“我有本儿管着呢”,言外之意买主得加钱。在马未都看来,买主唯一能掌握的就是知识,当他看见每件令人心动的文物时,就会深切感受到知识就是财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天津沈阳道古玩曾扎堆的地方天津工人报
发布时间:2022-6-8 8:54:28 点击数: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