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光先生正在介绍先祖陶琰的不平凡经历。
他是一名政治家、军事家。明朝时历任刑部主事、南京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等19个职位,累计任官42年。一贯刚直不阿、疾恶如仇,自常禄外,一介不取,往来行李惟三竹筒,时人称其为“陶三杠”——
〖核心提示〗新绛县是我省南部仅有的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晋国都城,史称新绛,隋唐以来称绛州。古城中心有一东西巷名曰陶家巷,是为纪念明朝大清官陶琰而命名的。巷北中部有一座一亩多的园子。园四周高楼林立,而园内仅有五间砖包土窑,一棵硕大的古槐荫蔽了半个院子,一口轱辘古井浇灌着园内数畦花草,陶琰后裔在此居住了五百年。近闻古城改造,这座故居状态如何?笔者抽暇约好友重访陶园,希望能再次瞻仰这位明代位极一品、朝野美名的陶尚书遗容。笔者等一行人来到陶园却大失所望,昔日田园风味的陶府早已物是人非,而代之以现代化的建筑物,陶氏后人亦得了些拆迁费移居他地,令人嗟叹唏嘘。不过一提起陶尚书来,绛州城内几乎有口皆碑,妇孺皆知。笔者几经周折,终于找见了陶氏第二十六代孙陶光先生。国庆节前后,笔者一行屡次拜访他,洗耳恭听了陶氏的诸多事迹。
陶光先生是一名电业工程师,十分健谈,他让我们观瞻了其先祖的遗容,并滔滔不绝地介绍着陶琰的不平凡经历。
每顿饭仅上一盘清淡的素菜
陶琰,字廷信,别号逸庵。世居绛州城内,其父陶诠,明英宗正统乙丑进士,历升陕西参议,为官清正。琰为诠五子,自小受父亲儒家正统教诲立志忠君报国,且聪敏好学,过目成诵。明宪宗成化七年乡荐第一,成化十七年登进士,授刑部主事。明孝宗弘治元年升本部员外郎,大司寇特简公典章疏。他初为官,虽位低而任重,主持正义,认真理案,平反冤狱,一次便全活50余人,声名雀起。旋升为陕西按察司佥事。到任后为官清廉,疾恶如仇,经一番调查讯问,毅然罢免了一批贪官污史,大快军民之心。弘治六年升任本司副使,并受命整顿西部重镇固原(今宁夏固原县)。陶琰到任后严格训练士卒,修缮军用器械,广积粮草,常备不懈,守边长达8年之久,边境平定,人民安宁。弘治十四年升调福建按察使。他官虽然做大了,但俭朴的生活作风丝毫未变。每顿饭仅上一盘清淡的素菜,坚持不用荤。福建百姓尊称之为“青菜陶”。弘治十七年调任浙江右布政使。来到这富庶的鱼米之乡,他除却官场的许多繁文缛礼,坚持节操,半年之内就节约盈余各项官费三千余两,全部存入国库。朝庭上评价各省布政使及按察使政绩时,御史们共同推荐陶琰为第一。弘治十八年升任福建左布政使,明武宗正德元年因不服南方之湿,调任山东左布政使,同年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巡抚河南。
他每到一地访民间疾苦,黜属吏贪婪,减轻百姓税役负担,民心大顺。正德二年任刑部右侍郞。期内,陕西游击将军徐谦,诬陷奏御史李高,欲置李高于死地。陶琰受命查勘,弄清了真相,秉公而办为李高申冤。谁知此举触犯了权倾朝野的宦官刘瑾。武宗时阉宦刘瑾专权,朝廷大政办理不由内阁而由刘瑾。他可以把大臣的章奏带回家中处理,气焰熏天,其家产有黄金二十四万锭又五万七千八百两,白银五百万余锭,皆为文武官僚所敬奉。当时,北京城内外都传说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立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徐谦投靠刘瑾,搜刮民财,大肆行贿。刘瑾受贿便欲治李高死罪,闻知陶琰从中作梗,勃然大怒,假传圣旨把陶琰押入大牢,将近两月等待陶琰告饶伏罪。陶琰一身正气,抗命权阉,不肯曲意逢迎。刘瑾怒气难消,又假传圣旨,罚米一百石。正德五年又追夺陶琰诰命,免职为民,追加罚米三百石。陶琰月俸仅26石大米,丢了乌纱帽,经济上又几无立锥之地,而朝廷上下竟无一人敢为之鸣不平。同僚或劝其向刘瑾俯伏谢过,但刚直不阿的陶琰不入流俗,淡然处之,宁可饿死也不肯趋炎附势。是年秋,刘瑾因叛逆伏诛,朝庭恢复了陶琰诰命,官复原职,免罚前米。陶琰的高风亮节得到朝野一片赞赏,遂改任左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抚凤阳。
说到这里,陶光先生拿出一把明代腰刀,给我们说此刀乃是皇帝御赐先祖的。
从不多收百姓一粒粮食
漕粮是明代政府规定由水路运往京师供官、军用的粮食,为实物税。数额视京师驻军多寡而定,明成化八年定年额四百万石至清未变。因运输困难,船只消耗,官吏侵吞,耗费巨大,有时甚至以十数石代价运粮一石。承运者无论官军或百姓,都是重役,往往破产,甚至毙命。所以漕运水路,既是国家财政收入之命脉,也是贪官污吏吸血吮汁的大创口。陶琰以廉洁自律、秉公执法而闻名遐迩,身为朝庭重臣,乘坐着一辆一头牲口的轻车到达任所,立即派员明察暗访漕运实情。听说他来了,依赖漕运胡作非为者纷纷收敛。陶琰依法办事,把往年凭借权势求索无度者以及无故侵害官、民豪夺渔利者均绳之以法。在他总督漕运期间,除国家法定税收粮外,从不多收百姓一粒粮食,使东南诸省军民得到一点喘息的机会。正德六年,他转任南京刑部右侍郞(正三品),正德七年升右都御史(正二品)。其时,浙江沿海飓风大作,海堤毁坏三百余里,居民淹死者数万人。陶琰连忙实地视察,多方筹集救灾银两。面对凄惨的灾害状况,他献出了自己当年的俸银。此次救灾共赈济了8万余口灾民。同时他又派人积极组织人力重筑堤坝,从萧山至余姚共计5万余丈。边境一带因灾匪患四起。陶琰及时用兵平息骚乱,保障了浙东一带百姓的安宁生活。当地的老百姓纷纷以民歌的形式歌颂陶琰的功德,那些在饥寒交迫中获得新生的灾民欣慰地唱到:“我躯已捐,公办而全。我骨已枯,公食而苏。愿公永年,见我曾元。欲留公兮无缘。”那些被陶琰派兵从匪巢中解救出来的灾民则唱道:“孰与我儿?公实父之。孰与我妻?公实妻之。孰与我居?公实作之。何以报公?愿公螽斯(子孙繁盛之意),欲留公兮,将焉有之?”可知百姓十分拥戴他。陶琰因功绩显著,皇帝为之加俸从一品,赐以玺书。当地灾民感其救济之恩,也建起生祠来祭祀他。
人们尊称他为“陶三杠”
正德八年,陶琰已年过六旬,仕途30余年,常年奔波任所,积劳成疾,常感力不从心,遂因病要求辞官回乡。然皇帝不许,并二次派他总督漕运。陶琰尚未到任,漕运沿途权贵土豪闻风悚惧,或收敛匿迹,或纷纷逃窜。督漕之事十分顺利。他在淮浙一干又是5年,先后七次提出辞职,终于获准归里。家居7年后明世宗登基欲征用德高望重的老臣,朝廷内部连连推举,要求他再次出任总督漕运,陶琰只好以73岁高龄再次赴官就任。不久陶琰升任户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嘉靖元年改任工部尚书。临别之日,淮民倾城出送,涕泪号泣,留恋难舍。
嘉靖二年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参赞机务。是年南京一带灾荒歉收,粮价飞涨,饥民饿死无数。陶琰来不及上报朝廷,自担职责,将官仓内积粮全部拿出来用于赈济,一时平抑了物价,安定了民心,救活无数灾民,随后奏报朝廷,为自己擅动国库而请罪……
嘉靖三年陶琰已75岁,连续上奏要求告老还乡,十次才得以批准。诏加太子太保(正一品)驰驿归里。
明代贪贿成风,大气候不洁,在官以钱得,政以贿成的官场中,陶琰出淤泥而不染。其他官员离任装载财物的车辆,充斥道路,唯陶琰官至正一品的三公之职,任官42年,身边除文房四宝和衣服被褥,没有一点余物。官来官往行李只有三担。他为官多在南方,南方人以竹杠作扁担,所以人们尊称他为“陶三杠”。
陶门五进士家书抵万金
陶琰出身名门,家教谨严。其父陶铨正统乙丑进士,授行人之职;其兄陶玺,天顺甲申进士,授户部主事、员外;其子陶滋,正德甲戌进士授行人;陶登,琰之曾孙万历壬辰进士,授齐东知县。陶门五进士,廉洁家风相传不息,辈辈皆清官。
陶琰历任数十年外任,与儿孙难以团聚,常以书信教导子孙。后人将这些信件编为《诫子书》,在绛州一代流传甚广。他在信中教育子孙,“圣贤教人,穷理正心,非为求取功名,只是要做人做个好人,做官做个好官。若做官做得不好,不如不做官。”儿子陶滋中举进京赶考,他谆谆告诫:“近年京中光棍极多,你不可被其引诱陷害,悔不可及……乡里人不分贵贱都要礼貌待之。送人情只是手帕、帽儿,虽甚贵人亦如此,不可约而为泰,后日难继。”教儿交友要慎,平等待人。
陶琰常年外任,其子陶滋任京官,陶琰多次欲进京与儿孙见面以享天伦之乐,然而终未成行,原因是“非不欲到京与你及几个孩儿相见,只是千思万虑不能前去。所以不去者,汝自知之,只是难与人空手相见也”。可见贵为封疆大吏的陶琰囊中羞涩到何种程度。
陶琰三次总督漕运,职高权大,多有贪官污吏走陶滋的门路给其父行贿通融。陶琰告诫其子:“运上官军不要受他纤毫礼物,不要见他,不要与他写信。前信已言,今再及之,恐坏名节也,记之!”
在对待钱财的态度上,陶琰给儿子总结自己一生的经验:“我无他才能,只是做官不爱钱……多负钱财亦复何益。世人所谓来多去多枉自奔波耳。使汝继我亦复如我,后人承汝亦复如汝,绳绳相继其福无涯。何必外求多取钱财,夸耀一时。”“我自弘治三年敛事陕右,无客不曾买肉,非为肉为不美而不食之也,正以家无房屋可居官不可恃,一旦归家何以自存。若以先奢用自处,知有今日可耳,不知有今日亦岂能有今日兮?”无客不食肉,可见其生活俭朴之一斑。陶琰的这一段话,至关重要,他告诫人们反贪防腐,必须从严把食欲和物欲关做起。
《诫子书》句句至理,字字珠玑,陶氏子孙相传励行,获益匪浅,后辈累出清官。
陶琰一生著述甚多,诗文浑厚雅正,不事雕琢,自成一家,所著《归田稿》《菊庄录》等因无资付梓大多家藏失传。嘉靖十一年陶琰病故,享寿84岁,溢号恭介公,名列绛州乡贤祠。《明史》中有《陶琰传》。
临别,陶光先生赠送笔者一行每人一本复印的《诫子书》,各位如获至宝,感谢不已。
〖相关链接〗陶琰微档案陶琰(-),字廷信,别号逸庵,溢号恭介公。22岁乡荐第一,32岁登进士,授刑部主事。弘治元年()升本部员外郎,随后历任大司寇特简公典章疏、陕西按察司佥事、本司副使、福建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等19个职位,官至三公,位极一品。其为官42年,刚直不阿、疾恶如仇,政绩卓著、朝野美誉,一生勤于政事,三督漕运,两归田里。家风严谨,教子有方。奉身无长物,适口无兼味,民间赞其为“陶青菜”“陶三杠”。五百年前,新绛城内命名其所居之巷为陶家巷以永志纪念。
陶琰(~),字廷信,别号逸庵。明绛州(今新绛县)城内陶家巷人。少时聪敏好学,过目成诵。明宪宗成化七年(年)乡荐第一。成化十七年(年)登进士,授刑部主事。明孝宗弘治元年(年),升本部员外郎、大司寇特简公典章疏。琰,音炎,是一种美玉,父亲给他起名时,要他像美玉一样纯洁无瑕。他主持正义,平反冤狱,救活50余人。不久,升为陕西按察司佥事。他为官清廉,疾恶如仇,毅然罢免了一批贪官污吏。弘治六年(年),升任本司副使。整饬固原。他注重训练士卒,修缮器械,广积粮草,使边境平定,人民安宁。弘治十四年(年),迁调福建按察使。他廉洁奉公,生活俭朴。每顿饭只要一碟清淡的素菜。当地群众送了他一个雅号,叫做“青菜陶”。弘治十七年(年)调任浙江右布政使。弘治十八年(年)迁任福建左布政使,明武宗正德元年(年)因不服南方之湿,调任山东左布政使,本年升右副都御使,巡抚河南。他每到一地,访民间疾苦,黜属吏贪婪。减轻民众税役负担。民众大顺,有口皆碑。正德二年(年)升刑部右侍郎。当时,陕西游击徐谦,诬讦奏御史李高。徐谦是宦官刘瑾的同党,刘瑾受贿后更是替徐说话,欲置李高于死地。陶琰去查办此案,弄清真相,为李高申冤。刘瑾得知消息,勃然大怒,假传圣旨,把陶琰押入狱中,将近两个月,才放出来。刘瑾怒气不消,又假传圣旨,罚米一百石。正德五年(年),又追夺诰命,罚米三百石。当年秋天,刘瑾被诛,陶琰才官复原职,使罚米退还。这时他改任左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凤阳。陶琰到任秉公处理,凡有督运者求索无厌,均绳之以法,民心称快。正德六年(年),转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次年(年)升右都御史。其时,海边飓风大作,海堤毁坏三百余里,居民淹死者数以万计,陶琰连忙前去视察,并拿出自己的俸银,赈救了八万余口。同时,他又派员组织人力筑堤,从萧山至余姚,约五万余丈。紧接着又平息了边境因水灾一度引起的骚乱。皇帝加俸从一品,赐以玺书。浙江人感恩不尽,建生祠祭祀。 这一年,陶琰因病要求辞官回乡,皇帝不许。其时,会总漕员缺,又推举他上任。陶琰二次到任,权贵闻风悚惧,督漕工作十分顺利。陶琰在淮浙五年,先后七次提出申请辞职,获准后家居七年。朝廷内部连连推举,要求他再出任总督漕政。正德十六年(年)明世宗登基,又征用德高望重的老臣。陶琰第三次总督漕政,淮民欢声雷动。不久,升任户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嘉靖元年(年)改任工部尚书,临别之日,淮民倾城出送。嘉靖二年(年)改任南京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参赞机务。正值灾荒歉收,粮价飞涨,人民生活困顿。陶琰把仓内积粮全部拿出用于赈济,平抑了粮价,安定了民心,救活无数百姓。对于内臣进贡快船,进行了控制、减裁,官民均减轻了负担,都得以安然。 陶琰75岁,连续上奏要求告老还乡,十次才得批准。诏加太子太保,驰驿归里。他累计任官42年,先后上奏报告50余篇。身边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往来行李只有三担,当时人称“陶三杠”。 琰出任在外,多次致函儿子陶滋,教导他勤俭,谦逊,为官清正廉明,韩霖把这些信件汇编为《诫子书》,汇入《二老清风》一书。“二老”指陶琰与韩重。即绛州人美誉之“陶韩二尚书”。陶琰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归田稿》、《菊庄录》等。嘉靖十一年(年)陶琰病故,享寿84岁,谥号恭介公,名列绛州乡贤祠。《明史》中有《陶琰传》。
长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