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

您现在的位置: 山西晚报_晚报简介 > 晚报历史 > 太谷甘饼除了大烟袋老纪还爱太谷

太谷甘饼除了大烟袋老纪还爱太谷

发布时间:2019-2-25 10:55:23   点击数: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这首朗朗上口的民谣,几乎唱尽了山西所有的知名特产。

提起太谷,美食典范当属太谷饼,几乎无人不知。但是,人们通常只知其美味、老少咸宜,却不知它也有深厚的美食文化底蕴。

太谷饼,原名甘饼,发源于山西晋中太谷县,做工考究、质优价廉,已流传百多年。目前,其传统制作工艺已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朝已有太谷饼

好吃的太谷饼,是从何时出现的呢?那要追溯到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多年历史。那时,跟随晋商的脚步,太谷饼已闻名天下、行销全国。不过那时,它的名字叫油甘饼。

清咸丰年间,太谷城南沟子村有个张姓襄垣人,以开面饼铺为生。他看到太谷县商贾云集经济繁荣,富豪权贵们贪图享受,就反复试验制成了一种“甘饼”,备受有钱人欢迎。

据记载,这种“甘饼”用料讲究,烤制技术特殊,吃起来香酥甜软,很快远近闻名。因其出自太谷县,后被称为“太谷饼”。

新中国建立后,郭兰英演唱了一首《夸土产》:“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趁着歌声,太谷饼更是传遍中国。“纪大学士”也爱吃

有很多关于太谷饼的逸事,在荣欣堂太谷饼历史文化博物馆,就有史料记载哦。

据载,清乾隆年间,时任直隶总督的温成慧(太谷县白城人)把太谷饼带入了北京,作为地方名吃赠与皇亲国戚、达官好友。清瀚林院大学士纪晓岚享用后,把赞誉之词写入了《阅微草堂笔记》后记。

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途经太原。时任太谷县知事的牛永辅奉旨采办黄缎等物,在各地献上的名吃特产中,慈禧唯独钟情太谷饼,对其备加赞赏,并封为宫廷贡品。

年,蒋介石到太谷看望他的大姐夫孔祥熙。当孔祥熙请他品尝太谷饼时,太谷饼甜而不腻、酥软爽口的口感使蒋介石大为惊讶,摸着光头连声说好。

后来,孔家派厨师专门学了太谷饼制作手艺。到台湾后,制作的太谷饼,专供孔家享用,也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用料、制作太讲究一直以来,太谷饼都因配方独到、工序独特、酥香甜软、久放不发霉而获青睐。

“临汾麦子白又筋,北路胡麻香半城,太谷家的打锣锤(即谷子),熬成米粞灵味浓,难得广西洋冰糖,最好永济白芝麻。”这,是老字号“荣欣堂”的太谷饼家传口诀。

据荣欣堂传承人李景玲介绍,做太谷饼必须用料考究,制作技艺有着严格要求。

当地生产出售太谷饼的店铺,最早是“天和居”,后有“荣欣堂”“文元堂”。不过,产量都很低、价格昂贵,多供应富家大户,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如今的“荣欣堂”,继承发展传统制作技艺,生产的太谷饼物美价廉,销往全国各地,单价不过两三元。

李景玲说,除了制作销售,他们更愿意把老一辈留下的美食传承下去,为后代保留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在民间

在探寻根文化的路上,一点点触摸、默默展现,

我们将带领志同道合者逐步窥探其真貌,

共同感悟根在民间、源远流长。

ots

山西青年报:任芷姗/文康乐/图

编辑:沈新华

统筹设计:刘珍

(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官微公号)

郑重(版权)声明

本官微所有稿件,是《山西青年报》采编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依法享有知识产权。

所有稿件,欢迎个人转发朋友圈。公号转载,必须标明出处。

转载不标明,我们将截存影像,公示并诉诸法律。

关于我们:

《山西青年报》创刊于年。年7月18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报头。秉承“流传文化、净化心灵、劝人为善、利他自利”办报理念,致力于“建设华人世界最干净的报纸”。

新闻-78898111590811

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

就赞一下吧↓↓









































中国白癜风医院排名
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kotacollectibles.net/wbls/949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