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并热爱生命的人。”
——罗曼·罗兰(法国)
在11月13日的午夜巴黎,没有浪漫的邂逅与穿越,骤然降临却是一场冷血的恐怖屠杀!多人丧生,法国全境戒严,混乱、恐怖的情绪从巴黎的国王泉街蔓延到全世界。
11月13日巴黎暴恐事件后的拥抱
当今世界,有和平,有发展,也不乏暴乱、暴力、歧视乃至恐怖袭击。地区冲突,特别是中东地区,战火不断;近些年不明真相的空难,也频频发生;在国内,拆迁、截访、投毒、谋杀,以及各种形式的纠葛总是在微博上曝出,有短兵相接的,也有带枪的,前天还看到一则新闻:山西晋中官员不堪勒索,炸死情妇丈夫……
戾气越来越重,暴力越来越不受约束,人越来越不被当作人看待。在巴黎恐怖暴力袭击的情绪中,让人不禁想到了法兰西的大文豪维克多·雨果,他一生反抗暴力,为人道主义奔走。
雨果摸头照
说到雨果,都会从嘴里蹦出浪漫主义这个词,知道更多一点的话,估计就是他在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此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他写了将近两万封信。
当然,雨果的浪漫不单是体现在爱情上,不单体现在他扶着头照相的“萌态”上,也不单体现在他曲折离奇的写作手法上,而是在他充满战斗精神的诗人气质上,他坚持人道主义、反对暴力和以爱制恶。这些不是浪漫主义,或者现实主义,或者其他什么主义可以简单概括的。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或许我们最早熟悉雨果大都是在初中课本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他就是以人道主义的一面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英法联军抢烧圆明园后,法国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雨果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雨果没有拒绝,义愤填膺地写下这封信,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他反对抢烧,反对毁灭,公开斥责政府颠倒黑白,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把英法联军的脸打得啪啪响,如果他们有脸的话。
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色当兵败之后,普鲁士军队直逼巴黎。在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雨果在流亡了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到处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起来抗击德国侵略者,保卫祖国。他还用他的著作和朗诵诗歌得来的报酬买了2门大炮。
巴黎公社墙
巴黎公社起义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革命。但当公社失败后,反动政府疯狂镇压公社社员时,雨果又愤怒谴责反动派的兽行,他呼吁赦免全部公社社员,并在报纸上宣布将自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住宅提供给流亡的社员作避难所。为此,他的家遭到反动暴徒的袭击,他自己险些丧命,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
雨果的文学作品,如《海上劳动》、《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都是在为底层人民发声,宣扬爱与善良,谴责奴役与压迫,反对暴力与杀戮。
为巴黎祈福,为世界祈福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这是雨果小说《悲惨世界》中得一段话。今天,在巴黎暴恐事件后的第三天,我们来谈论安葬在巴黎先贤祠的雨果,谈论的是什么?我们不只是摘录他的事件,是追寻雨果所坚持的人道主义精神:人类需要和平与爱,需要沟通与理解,不是仇恨与杀戮!
最后,再摘抄一则雨果在法国制宪议会上的演讲,感受一下他的思想:
你们坚持死刑。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能教育人。你们想用死刑教育人什么呢?不要杀人。那么你们怎么能在杀人的同时教育别人不要杀人呢?
编写
无枝
END
作者简介
无枝,成都某杂志社记者,人物速写本主笔。
人物速写本
renwusuxieben05
▲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被书写
中科被评为白癜风联合诊疗中心早期白癜风治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