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乡关何处是
——读《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
文/周旺斌
看乡村的裂变,看梁庄人30年的迁徙命运,看见“看不见”的中国。
——题记
梁庄,河南穰县吴镇的一个村庄。梁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从梁庄走出去的文学博士。“每天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夜以继日地写着言不及义的文章,论文成为了学术生产,这不是有血有肉的生活,而与我的心灵,与我深爱的故乡、与最广阔的现实越来越远”。
为了呈现当下农村的“真实”,她在年到年,利用寒暑假,回到梁庄,住了近五个月。她和村里人聊天,对村里的姓氏、家族成员、房屋状态、个人去向、婚姻等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用脚步和目光丈量村庄的土地、树木、水塘与河流,寻找往日的伙伴、长辈与已逝的亲人,对梁庄的文化结构、伦理结构、道德结构进行了考察,勾勒、描述出梁庄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命运、生存图景和精神图景,写出了21万字的《中国在梁庄》。写完后,她觉得,这并不是完整的梁庄,“梁庄”生命群体的另外重要一部分——分布在中国各个城市的打工者,“进城农民”还没有被书写,他们是梁庄隐形的“在场者”,只有把这群出门在外的“梁庄人”的生活状态书写出来,“梁庄”才是完整的“梁庄”。为此,她从年1月到年5月,又重回梁庄,并前往西安、广州、深圳、青岛、北京、台湾等地采访了出门在外的“梁庄人”的生活状态,写出了32万字的《出梁庄记》。可以这样说,留守梁庄的村民和外出打工的梁庄村民一起拼成了完整的梁庄。
《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这两本53万余字的“非虚构”文本,通过梁庄,认识和思考前进中的中国。诚如,著名作家阎连科所说,从《中国在梁庄》中读到了“令人诧异、震撼的中国现实”,“在残酷崩裂的乡村中感受来自都市和欲望的社会挤压。”
梁庄人多地少,人均不到一亩地。现在,外出打工给村里人打开了一条挣钱的门路。全村外出打工者有三百多人,夫妻分离、孩子与父母分离是一个家庭最正常的生存状态。“人去房空”是梁庄日常生活的状态。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剩下的只有投入产出的利益关系。那些倒坍的瓦房、满院的荒草、干涸的河流,尽显村庄的荒凉和衰败。越来越少的孩子,光秃秃的旗杆、关闭中的学校,标志着村庄文化氛围、向上精神的消失。学校的败落更让人感觉到村庄的真正腐朽与行将消散。
刚满18岁的王家少年,挥舞着锄头和砖头杀害了82岁的刘老太,挑战着乡村的道德底线。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出现的伤害、意外让老人背负不可承受的精神痛苦,以及缺乏父母之爱的孩子脆弱、敏感的心理。被生活折磨成“闰土”版的村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村民不再以“土”为主,所以,对于村集体的政治就不再有以前的热情参与,而是更多地十一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北京白癜风治疗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