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网记者王增博摄
“沉下去才能抓到‘活鱼’,如果图省事,看看资料、打打电话,或者在连队走马观花,也能交差,但那样的稿子肯定不生动、不抓人” ——记者感言
近年,六师一○六团抓住兵团党委的各项富民政策和山西省对口援建的大好机遇,着力改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营造拴心留人环境如今,一○六团团部已建成的4 个功能小区,安全用水、集中供热、排污全覆盖,文化中心、老年活动室、基层文化活动室等陆续建成,团场城镇化率达93%
在十山西晚报报电子版三师红山农场牧业第二作业区,记者见到了职工巴扎尔汗·努尔达尔汗10 多年前,巴扎尔汗·努尔达尔汗下岗了,一家人曾靠低保过日子为了改变家境,巴扎尔汗·努尔达尔汗打过工,收过羊毛,搞过养殖,后来做起了玉石生意生活富裕后的巴扎尔汗·努尔达尔汗自筹资金成立了蒲鸿养殖合作社,累计吸纳了30 多户少数民族群众家庭入股,发展到2800 只羊、100多头牛,总投资超过400 万元,帮助他们增收致富
“脚上有多少泥土,稿子里才能沉淀多少真情” ——记者感言
本报常驻记者田磊摄
春节前夕,四师六十一团苹果小区等6 个住宅区及精品别墅区3000 多户居民家庭陆续用上了天然气,高高兴兴进入“气化时代”在苹果小区居民王作萍家里,记者真切感受到了“气化兵团”项目为山西晚报广告部职工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她高兴地对记者说:“省钱不说,再也不用为换煤气罐发愁了”
“塔河五姑娘”是兵团精神的象征如何挖掘“塔河五姑娘”的文化内涵,并且能够与当地农产品相“+”?
团场刮起“绿色”风,反映了职工群众创造美好生活,享受幸福生活的新气象
在一师十二团,聚天红鑫绿果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李泽疆带领团队创造性地把大名鼎鼎的“塔河五姑娘”印在了干果包装袋上,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不仅销售干果,还传播了兵团文化
甩开膀子走基层迈开脚步量民情
2 月20 日,本报记者潘瑞雄(左)采访十四师四十七团老军垦刘来宝
倾听真实声音感受时代变迁
春节前,兵团日报社党委和编委会认真策划、精心组织,采取多媒体融合报道的模式,安排新老记者分赴山西晚报广告兵团各师采访,在重要版面、显要位置开设专栏刊发记者稿件、图片,全方位、全景式报道兵团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职工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生产生活的新变化,营造团结稳定、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走进农牧团场讲好暖心故事
在七师一三一团,记者结识了“活雷锋”唐怀东他为孤寡特困老人建设了占地1850 平方米的养老院,坚持多年免费给残疾人送米、面、油,资助贫困学生上学2015 年,他建成生态餐厅,为90 名残疾人提供了工作岗位他坦言,自己困难的时候是很多好心人的鼓励和帮助让他重树了生活的信心,他心怀感恩,帮助困难群众是理所当然的
中山大学毕业生胡兰兰在七师一二九团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南果北种”示范基地当技术员她对自己的生活工山西晚报广告价格作很满意,她告诉记者:“这个基地是北疆首个也是规模最大的‘南果北种’示范基地,已经吸引了20 名大学毕业生来担任技术管理员,我对这里的发展前景很有信心‘南果北种’作为高效设施农业在团场推广,必将成为团场农业转型的新亮点”
2015 年12 月19 日,本报记者朱珠芸茜(右)在五师八十六团中学采访本报记者蔡侗辰摄
“做到眼中有群众、心中有思考、胸中有大局,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基层,倾听真实的声音,才能写出更有价值的新闻” ——记者感言
1 月31 日,本报记者禚艺(右二)、本报实习记者高媛媛(右一)在三师四十一团养老院采访老军垦
2 月1 日,本报记者秦俊伟(右)在一师盛源电力公司热控车间采访致锦阳摄
2 月18 日,本报记者潘瑞雄(左一)和赵珺(左二)在十四师二山西晚报邮箱二四团设施农业基地农业大棚内采访
1 月31 日,本报实习记者高媛媛(右)在三师四十一团采访全国道德模范陈明
在年味中寻找新闻的味道,在行走中感受时代的变迁与脉动一篇篇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字,字里行间饱含着感恩、憧憬、奋进、温暖
记者带着问题来到十二团一师阿拉尔市有大大小小的红枣加工厂近百个,真正有辨识度的品牌寥寥无几2015 年,一师红枣种植面积达80 余万亩,年产量60 余万吨,产销矛盾凸显李泽疆打出了文化牌,旨在传达“这是兵团产品”的理念,通过原汁原味的兵团故事,更好地传播兵团印象、兵团产品今年,李泽疆团队还尝试做一些“塔河五姑娘”工艺品作为销售赠品,以丰富品牌载体
本报记者禚艺摄
作为被农业部评出的“中国美丽田园”,六十一团山西晚报网十分注重绿色能源的推广与使用三连职工姚江宏自费外出考察,出资15 万余元购买了1 架植保无人机,飞行15 分钟可喷洒农药40亩地,不仅大幅降低物化成本,而且对人体的伤害和土地、空气的污染极低
踏着春天的脚步,踩着厚厚的积雪,冒着凛冽的寒风,兵团日报社的记者们猴年新春再出发他们走田间、到农家、进工厂,记录兵团广大职工群众在实现愿望的路上拼搏的故事,讴歌坚守岗位敬业奉献的一线职工,用鲜活的新闻报道为前行的兵团点赞
短短1 个月时间,兵团日报社的记者们分为12 个小组深入一师、三师、四师、五师、六师、七师、八师、十一师、十二师、十三师、十四师等师、20个团场近50个连队、企事业单位采访,累计行程1.5万公里,采写了大量鲜活的新闻报道
●山西晚报广告本报记者邓丽慧
在一师七团,记者见到了青年“创客”李燕“触网”创业半年多来,她饱尝艰辛创业第一年有什么心得?既然创业者如此不易,面临的市场竞争又如此激烈,那到底应该怎么做?今后有什么打算?
每一篇稿件都是一个暖心故事
瞅准商机,70 岁的武俊娥投资200 多万元,开办了一○六团第一家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700 多平方米的综合酒店她告诉记者,过去这里被称为“三到头(水到头、电到头、路到头)”的地方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这里成了宜居、宜商新家园精明的武俊娥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保守估计酒店每年的净利润可达20 万元这笔固定资产肯定还会继续增值”70 岁的“创客”故事一经刊发让无数读者感动
兵团手机报记者张鑫摄
2 月4 日,本报记者殷雪静(右)在山西晚报网十二师头屯河农场职工文化活动中心采访
深入生活才有生活气息,扎根职工群众才有真情实感一路行走,记者们坦言,“既收获了真诚和感动,也收获了希望和力量”
面对记者的提问,李燕很真诚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想法与大家分享电商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网上买卖产品,它是一个产业链,创业者需要“抱团取暖”,要设法与内地电商创业者合作,还需要团场的资金政策支持,依靠单打独斗去闯市场会非常困难
本报记者赵珺摄
北京哪个医院能治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