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人生·需要宽度
本文转自《山西晚报》
....许多人都感慨,现在的老师不如以前的老师,教起学生来敷衍了事,毫无感情;许多老师也感慨,现在的学生个个都精贵着,打也打不得,骂也骂不得。
有的人说这是因为现在是学校统一培养,没有了拜师入门的仪式,总觉得不对味。本周开始时闹得沸沸扬扬的郭德纲清理门户和曹云金微博打脸的故事也说明,拜师也是那个拜师,但当今的师徒关系,已经很难找到当年的那种感觉了。
从前的师徒关系可不一样,拜师前签下拜师帖,从此这个人就归了师傅。这“卖身契”般的一纸字据捆住了师徒二人,二人的关系从此不仅是师徒,也是主仆,更是父子。教师节这天,让我们来看看拜师帖的故事。
何谓拜师帖
所谓拜师帖,又称门生帖、写字或字据。意思是,写过拜师帖,给师傅留下一个字据,白纸黑字,代表着你从此投在师傅门下,立此为据。
常见的拜师帖格式如下:“师道大矣哉,入门授业投一技所能,乃系温饱养家之策,历代相传,礼节隆重。今有XXX(师赐艺名XXX)情愿拜于XXX门下,受业学演XX。X年期满,谢师效力X年。课艺期间,收入归师,吃穿由师供给。自后虽分师徒,谊同父子,对于师门,当知恭敬。身受训诲,没齿难忘。情出本心,绝无反悔。空口无凭,谨据此字,以昭郑重。”下面是艺徒签字画押,引保代师签字画押。X年X月X日立。
可见,拜师帖中,一般都会说明拜师学艺的正当性,规定授业内容、学艺期限、收入分配方法及应负担的责任,承认师傅的绝对权威。
字据是徒弟和师傅关系的重要凭证,所以师傅把字据看得非常重。如果徒弟要回字据或者师傅将字据归还徒弟,就意味着师徒关系的终结。
一纸生死契约
在过去,一些拜师帖中,也隐示了师徒之间既如父子、又如主仆的复杂关系。
对于街头艺人来说,拜师帖就像是主体社会具有法律意义的合同,有明显的约束力。因为每一位艺人的拜师帖上都会规定其辈分、名字,因此,这个拜师帖既是自己身份的标志象征,又表达了自己与其他艺人的关系,更表明自己在这个行当中所处的位置。从这个意义上讲,拜师帖既是街头艺人自我强化与认同的手段,同时也成为这种认同与强化的标志。
在梨园行当里,很多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老艺人都给师傅写过拜师帖。
不过这些艺人大多不识字,拜师的时候年纪小,拜师帖多由师傅准备。师傅也不会亲自写,他们也多数不识字,要专门去请能识文断字的先生来写。拜师帖的内容也相对比较简单。
晋剧艺术家程玉英回忆起自己的拜师帖,说虽然她那时年龄很小,又不识字,但拜师之时,师傅读拜师帖,她至今清楚地记得,那帖子上面写的内容。“那帖子上,写明了我拜与师傅做徒弟,一共是七年时间。七年里,我挣的钱都要交给他,七年里,死、走、逃亡概不负责。”
有些老艺人还记得,自己的拜师帖上还写有“死路生理,天灾人祸,车轧马踏,投河觅井,悬梁自尽,各听天命,与师无涉。中途辍学,赔偿X年膳费”,这样的拜师帖更近似于被卖身到妓院作妓女的卖身契,寥寥数语写清师徒之间的名分、关系,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等等,但也可以看出,徒弟拜师的几年里,身家性命虽然托付给师傅,师傅却“概不负责”,把责任全部归于天命,跟自己撇得干干净净。
有了这样的字据,究竟是因何原因,徒弟觅死,与师无涉,师傅可置身事外。而对把自己的子女送去学艺的父母来说,究竟孩子将来如何,只有听天由命了。对于尚是幼童的徒弟来说,或许他已知晓学艺的辛酸,但多数是把希望寄予在将来有一天,能像师傅那样挣钱就行了。
这哪是一份拜师字据,简直就是生死契约啊!
武林版拜师帖
在武林界,拜师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仪式。武林界的拜师帖也比较特别,是专门定制的。
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张大为的著作《武林丛谈》中,详细说明了武林界拜师帖的特点:“红色,宽四寸,寓四开,长七寸,寓七情。内容要写清徒弟姓名、出生年月、于某年某月某日拜在师傅门下。要注明所学门派,传承师祖、师爷姓名,以及荐师、保师姓名。”
这样郑重其事制作的拜师帖,当然不能随随便便递上去,而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所谓三跪九叩,即一跪一匍匐为一拜,以头叩地三次为三叩,每一拜叩三头。进门为一跪,为一至而终,代表认门。
三跪,为三请,代表恳请师傅教诲;三拜,为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九叩为九点,代表三要(一要技术至重,二要传武有道,三要按规传法),三亲(一亲同师手足,二亲同门同道,三亲本门技术),三规(一规不许欺师灭祖,二规不许分门分派,三规不许拆门分法)。然后,徒弟双手举帖顶于头上,拜师帖口朝上方,表示敬师如天。
长按